剧组拍摄现场。
●南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郑钦豪 文/图
2月27日,记者从南充电影工业职业学院获悉,由该院师生团队倾力打造的电影短片《灯火》目前完成第三阶段拍摄,正式进入后期制作冲刺期。作为该校“温暖三部曲”系列的第二部作品,影片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蛴蟆节”为叙事核心,通过镜头语言展现南充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据悉,该片成片预计于5月制作完成,届时将角逐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亚洲国际青年电影节等国内外影展。
A 记录民俗盛典 50余人团队深入乡村
2月11日,正月十四清晨,南充市共兴镇五洞桥村迎来一支特殊的队伍——南充电影工业职业学院《灯火》剧组。在该校领导的统筹带领下,剧组导演、摄影、灯光、录音、制片、妆造、演员及外联等8个职能组共50余名师生深入共兴镇蛴蟆节现场,从晨曦初露至星夜阑珊,完整记录了这一传承数百年的民俗盛典。
拍摄当日,剧组从清晨到夜晚,以多机位全程捕捉蛴蟆节脉络。当天的拍摄主要分为两部分进行,除了剧情的演绎外,剧组将更多的视角转移到了记录蛴蟆节的盛况之上。
该剧导演杜奇翰告诉记者,在《灯火》这部电影短片中,他们将插入几分钟的南充蛴蟆节真实影像,类似纪录片的内容,以此增强影片的真实感和文化厚度,让观众更直观地感受到蛴蟆节的独特魅力与乡土情怀。为此,剧组还特邀当地非遗传承人参与指导,力求还原最原汁原味的蛴蟆节,让影片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文化桥梁。
“蛴蟆节承载着文化记忆,我们希望通过电影语言,让观众感受到仪式背后的情感厚度。”杜奇翰透露,拍摄中大量采用了手持跟拍与航拍结合的手法,既呈现民俗的宏大场面,亦捕捉参与者细腻的表情与动作,力求打造沉浸式观感。
区别于传统影视制作流程,《灯火》创新采用“边拍边剪”的工业化制作模式。在拍摄阶段,后期团队已同步介入素材整理与粗剪,实时反馈画面效果,指导现场补拍或调整镜头设计。
截至目前,影片已完成全部三个阶段拍摄,粗剪版本时长约50分钟。杜奇翰说,“目前正进入精剪阶段,需从200余小时素材中精选出20至30分钟成片,每一秒都需兼顾叙事节奏与美学表达。”此外,团队将制作蛴蟆主题特效镜头、原创配乐及方言旁白,并邀请专业调色师为影片赋予契合乡土题材的暖色调滤镜。
“电影是遗憾的艺术,但我们希望把遗憾降到最低。”杜奇翰坦言,尽管成片计划于5月亮相,但若后期过程中发现叙事缺口,不排除补拍可能,“精益求精是团队共识”。
B 小切口大情怀 光影中传递温暖内核
作为南充电影工业职业学院“温暖三部曲”的第二部,《灯火》延续了该系列“小切口、大情怀”的创作理念。首部曲《归途》聚焦留守儿童与乡村教师,曾入围2023年釜山国际短片节;此次《灯火》则转向民俗文化领域,试图以电影为媒介,传播非遗的当代生命力。
“蛴蟆节不仅是民俗符号,更是情感共同体形成的纽带。”南充电影工业职业学院相关负责人阐释创作初衷时就强调,影片通过一位返乡青年与留守爷爷之间的碰撞,展现了两代人对传统文化的不同态度与理解,最终在节日的氛围中达成和解与共鸣,传递出家庭温情与文化传承的双重主题。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音乐部分以原创为主,彰显南充本土化音乐的魅力。原创主题曲计划以“蛴蟆节童谣”为基底,融入传统与现代音乐元素,由该学院音乐系师生联合创作;音效团队更实地采集蛴蟆灯竹架摇晃声、田间蛙鸣、篝火噼啪等环境音,构建极具辨识度的声音景观。
随着后期进程的推进,《灯火》已计划启动电影节申报规划。
杜奇翰告诉记者,目前,团队计划投送包括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亚洲国际青年电影节等多个国内外平台,部分影展更设有“非遗影像”竞赛单元,与影片主题高度契合。
“参赛不是终极目标,而是希望让南充文化IP走向更广阔的舞台。”南充电影工业职业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学院将以《灯火》为起点,进一步挖掘南充本土文化资源,打造更多以非遗、民俗为主题的影视作品,同时推动影视创作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助力地方文化传播与经济发展。
从正月十四的蛴蟆节灯火,到剪辑室中跳动的光影曲线,当非遗邂逅青年创作力量,这场“视觉与心灵的双重盛宴”或将为我们揭示传统文化传承的另一种可能——在镜头下,古老民俗正褪去时空的尘埃,焕发出属于这个时代的温度与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