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 财经 > 正文
乘AI之风 洞见“创新南充”

来源:    综合作者:     2025-04-01 11:10:06    浏览量:

加快建设制造业“智改数转”赋能平台,目标到2030年,将算力核心元器件、智能机器人等产品打造成“南充智造”新名片

乘AI之风 洞见“创新南充”

四川弘鑫云创智造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南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张力 摄

●截至目前,我市上架算力突破3000标准机架,通用算力约2.88P、智能算力约1.9P,数据存储力9.31PB,网络运载力1.21T

●截至去年底,我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已突破百亿大关

●目前,我市拥有高等院校10所、专业技术人员12万人

●到2035年,我市可望实现核心产业规模突破2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超600亿元

南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易立权

日前,南充市天来酒店会议厅内,一场聚焦人工智能产业的盛会吸引了全国目光。清华大学教授李涓子、四川大学化工学院院长郭孝东等专家学者与200余家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共同见证南充人工智能产业的“新跃迁”。这场科技创新开放合作签约仪式暨人工智能产业发布会,不仅标志着南充在AI赛道上的又一次加速,更展现了这座川东北重镇以科技赋能产业、以创新引领未来的雄心。

产业筑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破百亿大关

发展人工智能产业,南充算力基础良好。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市上架算力突破3000标准机架,通用算力约2.88P(PetaFLOPS,即千万亿次浮点运算每秒)、智能算力约1.9P,数据存储力9.31PB,网络运载力1.21T,已经具有训练和部署支持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程序的大语言模型(LLM)所需的计算能力。

不光“底子好”,还有相匹配的产业链。

3月31日上午,在位于南充市高坪区的四川弘鑫云创智造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MES生产信息化管控系统显示屏实时更新生产数据,一台台AI算力服务器“走下”生产线。“我们生产的第三代AI算力服务器广泛应用于人工智能等领域。”该公司总经理唐锋介绍,公司依托已有的智能制造平台优势和本地区电子信息产业优势,相关产品已在医疗健康、智慧政务、智慧办公等领域陆续实践。

截至去年底,南充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已突破百亿大关。

“底子好”,有相匹配的产业链的同时,南充对于发展人工智能产业也给出了“真金白银”的政策支持。

今年3月,南充市政府正式出台《南充市支持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大模型研发应用、算力服务补贴等8个方面给予企业“硬核”支持。例如,对列入省级以上人工智能科技专项且验收通过的项目,最高给予30万元后补助;对通过国省备案的大模型研发,按实际投入10%给予最高200万元奖励。市科技局负责人透露,政策制定前已通过多轮专家论证和社会意见征集,确保精准匹配企业需求。

应用场景也是“多点开花”。从智能制造到智慧文旅,南充正将AI技术深度融入千行百业。在嘉陵区江龙新能源汽车川渝总部基地,MES生产管控系统实时监控11条生产线,工人通过智能终端操控供料,实现轻量化汽车产品的规模化生产。“AI+制造”不仅提升了效率,更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转型。南部县、仪陇县则探索“AI+文旅”,通过数字技术激活红色文化资源,打造沉浸式旅游体验。

盛会赋能:九县(市、区)与企业签约20个重大项目

今年3月21日,在我市举行的南充市科技创新开放合作签约仪式暨人工智能产业发布会上,南充以“开放合作”为关键词,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这些都是南充造!”走进活动现场,会议室外摆放的教育类、宠物类、环保类等一系列机器人,引参会嘉宾驻足互动。这是南充发展人工智能产业的一个个小缩影。

签约仪式上,南充市与四川大学签署市校合作协议,并与北京智谱华章科技有限公司、华敏国际医药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搭建起产学研用合作的桥梁。同时,南充9个县(市、区)与相关企业签约20个重大项目,总投资113.73亿元,其中人工智能领域重大项目10个,涉及医疗、无人机驾驶应用及智能物流体系建设、MT插芯研发生产、3C纳米光学材料生产等,总投资57.23亿元。此外,南充与四川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达成战略合作,搭建产学研用平台,推动技术成果转化。

清华大学教授李涓子以《人工智能大模型及其应用》为题,剖析了大模型在城市治理、教育医疗等领域的潜力;四川大学郭孝东教授则聚焦锂离子电池技术,为南充新能源与AI融合发展提供思路。“南充的算力基础和应用场景优势明显,未来可在行业模型研发和垂直领域深化布局。”李涓子建议。

未来可期:2035年可望实现核心产业规模突破200亿元

站在新起点,南充对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目标更加清晰。

发布会上南充提出,将重点推进基础支撑、数据供给、技术攻坚、产业成链、智改数转“五大工程”,计划招引智算中心、数据标注基地、智能网联汽车等项目。“我们正加快建设制造业‘智改数转’赋能平台,目标到2030年,将算力核心元器件、智能机器人等产品打造成‘南充智造’新名片。”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到2035年,南充可望实现核心产业规模突破2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超600亿元。为此,南充正从三方面发力:

强化“链长制”协同机制。全市建立县(市、区)长直管工业、产业链长牵头主抓等“五项机制”,推动资源向AI产业倾斜。临江新区作为核心先导区,将重点培育通用大模型、智能软件研发企业,打造创新策源地。市辖三区聚焦高端装备、算力设施,六县(市)则结合县域特色,推动AI与农业、汽车零配件等产业融合。

深化“场景+数据”双轮驱动。南充已征集智慧城市、供应链数字化平台等50个应用场景需求,并计划建设数据标注产业基地,整合公共数据资源,构建高质量数据体系。“我们将开放更多政府数据,吸引企业参与场景开发,形成‘数据—技术—应用’闭环。”市数据局负责人透露。

优化“人才+生态”发展环境。通过“嘉陵江英才工程”等政策,南充正加速引进人工智能领军人才,并支持校企共建产教融合实训中心。目前,全市拥有高等院校10所、专业技术人员12万人,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我们不仅要引才,更要留才、用才,让南充成为AI人才的‘向往之地’。”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