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 热点 > 正文
南充:奋力打造“天府粮仓”丘区样板

来源:    综合作者:     2025-01-06 10:25:03    浏览量:

全市粮食播面连续18年领跑全省、产量稳居全省第二

南充:奋力打造“天府粮仓”丘区样板

鸟瞰西充县义青观优质(有机)粮油现代农业园区一隅。南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梁洪源 摄

●南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陈高洁

2024年以来,南充市紧盯打造“天府粮仓”丘区样板目标任务,以300万亩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为统揽,落实人才支撑,推动科技到田,全力打造“九县百片”高产示范,助力粮油生产规模化、产业化、智慧化发展,辐射带动全市粮油面积稳定增长、单产水平显著提升。

2024年12月30日,记者从市农业农村局获悉,全市粮食播面已连续18年领跑全省、产量稳居全省第二,2024年,小麦、水稻、玉米、大豆等多个作物最高单产创新高、破纪录,产粮大市根基持续夯实。

三向发力 全市建成粮食安全产业带280万亩

日前,记者在西充县青狮镇观音桥村看到,农田阡陌纵横绵延,这正是我市打造的300万亩粮食安全产业带的一个缩影。

据了解,青狮镇按照“缺啥补啥”的原则,紧盯土地零碎、排灌不畅等问题,对产业带实施了农田改建,调型田土1145亩,新(改)建渠道1514米,维修整治山坪塘3口,有效解决生产难题。

西充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张泽良介绍,近年来,西充县的产业带建设总结出了自己的思路,聚焦“在哪种”“谁来种”“怎么种”等粮食生产的瓶颈问题,坚持项目布局、良田建设、技术应用三位一体,打破县、乡、村行政壁垒进行统筹规划,串联义兴、青狮、仁和等14个粮食生产重点乡镇,将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整理、宜机化改造等项目向产业带集中实施,农用无人机、工厂化育秧、病虫害智能防控等科技围绕产业带集中应用,不断加大产业带内规模经营主体支持力度,扩增社会化服务覆盖面积,全力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目前,西充县已建成粮食安全产业带线路3条,共计面积35万亩,其中,新(改)建高标准农田20.26万亩、生产道路171公里、配套渠系131公里,产业带内实现农田“四网配套”、产能提档升级。

据了解,近年来,我市将产业带建设作为落实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始终坚持“稳面积、增单产、提产能”三向发力,按照“五良”融合、“三链”同构、“百片”示范要求,全域布局梯次推进建设,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粮食安全产业带280万亩,预计2025年全面完成建设任务。

紧盯主体 培育推进规模经营规模

日前,记者在南部县伏虎镇小麦千亩高产示范片看到,当地的种植户在农技员的指导下,有序开展防病治虫、水肥统筹和促弱控旺等工作。

南部县治农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李永告诉记者,2021年了解到南充种粮的优惠政策,到这里流转了3000多亩土地,开始进行稻、麦轮作。2024年,在各级专家的指导下,取得了不错的收成,“两季田”周年总产达到了1.32吨,亩均效益超1000元。这季的小麦苗架非常不错,再创高产我们很有信心。

2024年,伏虎镇小麦千亩示范片专家实测最高亩产达615.93公斤、较2023年全市最高亩产增长19.47%,突破了川东北历史新高。为抓好“天府粮仓·百县千片”高产示范,该县坚持“政府+主体+院校”三方共建原则,由政府负责要素保障,院校提供技术支撑,主体对标落实生产,成功打造了千亩示范片15个。

为扎实推进示范片建设,市级财政每年落实1500万元资金,专项支持粮食生产和“九县百片”建设,对300亩、500亩以上粮油经营主体分别给予3万元、5万元的一次性补助,提升主体的生产积极性。据统计,近年来,我市累计兑现市级奖补资金9427万元,引育100亩以上粮油规模经营主体2225个、规模经营面积突破103.2万亩、同比增长20.1%,“无人种粮”问题正在持续得到解决。

近日,在阆中市柏垭镇,一垄垄油菜长势喜人,几位无人机操作手在田边奔走忙碌,有序开展药剂喷洒作业。市农业农村局创新成立“1+17”乡村振兴人才联盟,按照“广引国省专家、整合本土人才、挖掘乡土能手”思路,柔性引进国、省重点专家12人,优选本土粮油人才579人,联合科研院校,全力推动科技到田、到户、到人,为高产示范创建、规模单产水平提升保驾护航。

优化项目 投入玉米水稻亩产达新高

近年来,市农业农村局围绕“百县千片”建设目标任务,不断强化“耕、种、管、收”全过程技术集成,加强“良技、良机、良田”全要素融合配套,确保稳面增产任务高质高效完成。同时,我市还紧盯“两季田”加强与科研单位对接合作,进行农机筛选适配、改良引进、推广应用,联合“院校企”,应季召开全市适宜农机推广现场会,通过专家现场讲解、业主上手实操、效果田间展现,切实提升适宜农机应用面积。

据了解,2024年全市通过优化项目投入方向,推动购置小麦免耕精量播种机、油菜浅旋抗湿播种机等新型适宜农机100余台(套),联合适配开发新型开沟机等,通过“五良”融合配套,全市高产创建取得新突破。据专家实收实测,我市净作、间作夏大豆最高亩产达262.7公斤、200.4公斤,分别居全省第一、第二位。玉米、水稻最高亩产达841.49公斤、805.23公斤,达新高。

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副站长罗友明表示,下一步,我们将围绕粮食安全产业带,继续强化“九县百片”示范建设,落实“市巡回、县包片、乡蹲点”人才服务机制,通过“专家授课、田间答疑、业主交流”等多种方式,持续推动关键技术到田,力争最高单产再突破、粮油总产再提升、综合产能再增长,为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贡献更多的南充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