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 时政 > 正文
南充年俗:在传承与演变中焕发新生

来源:    综合作者:     2025-02-19 14:37:44    浏览量:

从仪式感的传承到现代元素的融入

南充年俗:在传承与演变中焕发新生

今年春节期间,在市北湖公园开展的舞龙舞狮表演。南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伍罗文博 摄

南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郑钦豪

农历蛇年春节刚刚过去,近日,网友“五月的小阿信”在三国源论坛发表了一篇名为《了解年俗起源细数咱们身边的年俗变化》的帖子,细数年的起源,以及南充的传统年俗,包括除夕守岁、飞帖拜年、开门爆竹、年红换新、观灯猜谜等,引发了众多网友的共鸣。网友们纷纷分享了自己对传统年俗的回忆和感受。从传统年俗的坚守到新年俗的兴起,从仪式感的传承到现代元素的融入,展现了年俗在时代变迁中的独特魅力。

A 网友热议:时代变化造就年俗之变

《了解年俗起源细数咱们身边的年俗变化》的帖子在三国源论坛发布后,网友们纷纷跟帖。网友“赋诗一首”跟帖称:“除了贴春联没变外,其他年俗都变了!”网友“善良的猫”也在跟帖中表示:“春联也变了,以前是手写的,现在好多都是印刷的了!”

“我妈听说腌制食品对身体不好,这几年过年也没做腊肉香肠了。”说起年俗之变,市民王天宇表达了自己的亲身体验,“就拿除夕晚上看春晚来说吧!以前一家人围坐在电视机前,生怕漏掉一个节目。而现在,有耍手机的,有玩游戏的,看春晚变成了‘听春晚’。”一名网友说。

记者从热烈讨论中发现,不少网友认为很多年俗已随着时代的变化开始慢慢改变,有的传统年俗甚至几近消失。“以前,老一辈过年前要‘祭灶神’,要熬糖。而现在,这项年俗基本上看不到了。”

“我认为,可能是现在生活好了,天天都跟过去的过年一样,所以很多年俗现在过不过也没什么。”市民杜晓宇给记者举了个例子:“就拿年夜饭来说,以前物资匮乏,大鱼大肉只能在年夜饭的时候吃。现在有‘三高’的人不少,年夜饭便讲究健康了。这或许就是年俗随时代变化的一个体现。”

B 传统年俗:仪式感中的文化传承

时代在变,年俗也在变,但一些传统年俗在南充依然得到了很好的传承。

“十四夜,送蛴蟆,蛴蟆公,蛴蟆婆,把你蛴蟆送下河。”2月11日晚,最具南充特色的年俗文化活动“蛴蟆节”在多个乡镇同时举行。市民手持自制的“蛴蟆灯”,浩浩荡荡地游走在城市乡村,形成了一道靓丽风景。这一南充本土年俗文化活动,从清朝至今已经传承了近400年。

除了“蛴蟆节”,元宵节吃汤圆的传统,南充人几乎家家户户保留了下来。市民李新宇告诉记者:“大年初一一大早,起来就是一碗热腾腾的汤圆,这就是年的味道。”说起年的味道,李新宇说:“杀年猪、吃刨汤这些年俗也保留了下来。我觉得关于吃的年俗,好像都容易传承下来。”

说起最传统的南充年味,作为“春节老人”落下闳的故乡,阆中将当地许多年俗都保护得很好。从头一年的腊月初八喝腊八粥开始,阆中人就进入了的春节时间,一直持续到第二年正月十六。“超长待机”的春节里,“春节老人”赐福、“春倌说春”、亮花鞋、舞草龙、“游百病”……各种各样的年俗文化活动,将春节的仪式感融入到古城的每一处古街古巷。

今年春节,南充将不少年俗也重新“搬”了出来,其中花车巡游更是引得不少市民点赞。“记忆最深的就是小时候看游花车了,花车一来,鞭炮声响彻云霄,那才是我记忆中的年味。”时隔多年,当再次看到花车巡游时,市民赵康生湿了眼眶。他说,这种刻在骨子里的民俗,是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与热爱,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的仪式感。

C 新年俗兴起: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的融合

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新年俗逐渐兴起,成为南充人过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86岁的黄宗老人回忆自己小时候过年的情景时,依然记忆犹新:“大年初二,爷爷要带我进城‘走人户’,吃了饭就去园子里听几出川剧……”黄老爷子笑着对记者说:“那时候过年,到处都是唱戏的,看戏的人也多,园子里人挤人,闹热得很。”

如今的年轻人,过年期间则选择走进电影院,看看春节档上映的新片。网友“北极的企鹅”说:“每年春节都会和家人一起看电影,感受春节档的热闹氛围。我觉得这已经成为很多南充人的新年俗了。”

“以前的‘走人户’现在变成了旅游!”市民张逸凡告诉记者,由于很多亲戚都在外地,因此,他家过年就选择了去外地旅游,顺便“走人户”。有的市民则约上亲朋好友,来一场春节旅游。

市民秦易仁的亲戚都在外地,每年过年大家很难聚在一起,随着长辈们的年纪越来越大,于是他们几个小辈就决定过年到海南旅游,一大家子人也顺便聚一聚:“趁着春节假期,带着家人出去旅游,既能放松身心,又能感受不同地方的春节文化,一大家子人还能团聚,我觉得这是一种很好的过年方式。”

D 市民呼吁:特色年俗需活态保护

“生生不息的年俗,传承千年的文化盛宴。我们允许它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市民李全说,“但一些特色年俗,我建议要保留下来。”

在谈论年俗时,很多市民提到了一个词语——“活态保护”。“希望能把‘蛴蟆节’这一年俗活动保护起来,这是最具南充特色的一项春节民俗。”市民张倩玉的这个观点,得到了很多市民赞同。

大家认为,年俗传承需要活态保护,即在保护传统年俗的基础上,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使其更符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很多市民均表示,年俗随着时代变迁而变化无可厚非,但一些具有南充本土特色的年俗活动,还是要尽量保护下来。

在采访中,很多市民认为,年俗文化的传承需要政府、社会和市民的共同努力。市民祝佳佳的看法最具代表性,她认为,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支持年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而社会可以通过举办各种年俗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参与、传承和弘扬年俗文化。在个人层面上,大家则可以通过学习和实践,将年俗文化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作为一名文化研究者,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潘家德呼吁社会各界重视特色年俗的活态保护,让传统年俗在现代生活中焕发新生。“我们应通过教育、社区活动和数字化技术,让年轻一代参与其中,同时支持民间艺人和传承人,让年俗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只有让年俗真正‘活’起来,才能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份鲜活的文化遗产,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潘家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