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充祥龙板凳龙表演队伍正在进行日常排练。西充县文广旅局供图
李平正在指导学生排练。西充县文广旅局供图
●南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柴梓嫣 实习生 周晗驰
一条长凳龙,跟随着音乐节奏,时而“龙头”高昂,时而“龙身”变幻,时而“龙尾”摇摆,上下翻腾,让人眼花缭乱……西充祥龙板凳龙演出总能吸引众人的目光。日前,西充祥龙板凳龙第十四代传承人李平上榜第八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2月24日,记者对李平进行了采访,聆听他的故事。
1.耳濡目染 接过传承“接力棒”
“舞龙的时候,大家要注意动作神态,舞起来要有气势,动作要有力,要表现出龙的生气和威武……”2月24日,当记者在西充县祥龙乡见到祥龙板凳龙第十四代传承人李平时,他正耐心指导着祥龙板凳龙表演队伍进行日常排练。休息之余,他向记者讲述了这一古老民间艺术的传承发展故事。
在西充,龙舞种类很多且形式多样。据《西充县志》记载,板凳龙是在明末清初由湖广移民带到祥龙乡一带。“公元1668年,湖北麻城孝感人李金毓移民入川来到西充祥龙。”李平说,由于祥龙乡干旱严重,李金毓便将舞板凳龙的技艺传授给大家,寓意“舞龙求雨”的板凳龙便很快在这里流传开来,这也就是祥龙板凳龙的雏形。
“过去,大家在田间地头提条板凳就可以耍,盛行期间甚至出现过每个村两支舞龙队的盛况。”李平回忆道,那时,他父亲是村里板凳龙表演队伍中的一员。他耳濡目染,也渐渐喜欢上了这项独特的民间艺术。
李平自8岁起,便踏上了学习板凳龙技艺的征程。历经八载不懈奋斗,他从一名普通学员逐步蜕变,最终挑起了板凳龙表演的大梁,最终成为这项民间艺术的第十四代传承人。
2000年初开始,祥龙板凳龙舞被列为西充县春节联欢晚会必演节目。“板凳龙的传统耍法是3人一起耍,或者1个人单独耍。3人一起耍的时候,2人耍‘龙头’,1人耍‘龙尾’。”李平介绍道,扮演“龙头”的通常由两位中等至高个子的人担任,而负责“龙尾”的演员则需比“龙头”演员稍矮一些,体型偏瘦,且动作必须灵活敏捷,以便于在表演中穿梭于龙身之间、翻滚跳跃。
考虑到表演时“龙身”太长,容易受到舞台场地限制,李平开始创新。“我把板凳用链条连接起来,这样可使板凳灵活旋转。成型后,还可以连接更多板凳,形成一条‘大龙’。”李平说。
2.走进校园 民间艺术绽放青春风采
随着一条条板凳首尾相连,在舞龙人手中时而腾飞、时而俯冲、时而聚拢、时而散开的画面不断在各个活动中出现,祥龙板凳龙的独特魅力也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2021年,祥龙乡因祥龙板凳龙入选“四川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名单。2022年,西充祥龙板凳龙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看着祥龙板凳龙不断在更大舞台上绽放魅力,李平感到欣喜的同时,也在不断思考,要如何让这项古老民间艺术持续绽放时代芳华。“要让非遗走进校园,培养更多传承人。”李平说,2023年,西充县第一实验小学在校内开设了板凳龙社团。
“社团每周会设置两节课,由我和祥龙板凳龙第十五代传承人李海东轮番为学生讲述祥龙板凳龙的发展历史,并指导学生练习板凳龙基础套路动作。同时,配备助教老师协助教学。”李平告诉记者,此外,西充县祥龙乡小学、西充县天宝初级中学等学校也将祥龙板凳龙作为了学校社团活动的特色训练项目,定期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进行授课和培训,增强师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培养学生传承、弘扬非遗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日前,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正式揭晓第八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及传承团体的名单,坚守传承67载的李平成功上榜。“这对我来说,既是一份荣誉,也是一份责任。”谈及下一步的计划和打算,他笑着说,将继续坚守传承古老的祥龙板凳龙,并不断创新表演形式,助力其早日“升级”。同时,他也希望这项民间艺术能持续站上更大的舞台,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表演、传承的队伍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