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高中充分发挥“兵教师”资源作用,助力学生培养、平安校园建设以及新时代全民国防教育——昔日戎装护家园 今朝护校育英才2025-01-15

南高“兵教师”正在带领学生进行队列训练。
●南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李奎文/图
“请民兵应急分队立即支援……”随着一阵急促的哨声响起,数名“兵教师”携带防护器材,迅速赶至现场,配合学校保卫处工作人员妥善处置突发情况。日前,南充高中开展安全防护演练,“兵教师”的表现格外引人注目。
记者从南充高中获悉,近年来,该校共接收转业军人40余名,在军地联合培养机制下,学校充分发挥“兵教师”资源作用,让这些“兵教师”在学生培养、平安校园建设,以及推动新时代全民国防教育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A创下全省全市多个“第一”
走进位于南充高中高坪校区的“兵教师工作基地”,可见学校“兵教师”正带领一些同学进行军事化训练。抬头、挺胸、收腹,齐步走……伴随着“兵教师”的口令和示范,学子们踏出了青春,踏出了激昂,展现出了蓬勃朝气。
“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军事训练,努力培养毅力,磨炼意志,培养能吃苦的品质。”一名学生说。
这个“兵教师工作基地”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室内不仅有南充籍革命前辈的事迹展、国内军校的介绍,还有学生宿舍样板间展示等内容,让学生们在这里接受传统教育、国防教育,并以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引导。
“基地占地800余平方米,是全省首个‘兵教师工作基地’。这得益于学校一名转业军人的建议。”南充高中一名负责人说,去年2月,在南充高中举行的一场关于学校发展的大讨论中,学校教师、转业军人程松铨提出,充分利用学校的转业军人资源,打造“兵教师工作基地”。这一建议很快就得到了校领导的支持,仅用5个月时间,高标准的“兵教师工作基地”便建成投用。
李玲是一名高原女兵,把最美青春年华奉献给了“世界屋脊”。转业到南高后,2021年,李玲萌生了“在学校设立退役军人服务站”的想法。得到学校的肯定后,李玲多方取经,学习各地退役军人服务站的建设经验,忙完日常工作下班回家后,又继续学习补齐“知识盲区”,每天晚上躺上床,脑海中一遍又一遍回想、思考各个细节。
经过前期认真筹备,项目随之开建。很快,全市首个校园退役军人服务站在南高临江校区建成。如今,这个服务站在引导退役军人政治理论学习、发挥退役军人作用、培养南高学子爱国爱军情怀、增强国防意识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B打造学校首个“兵娃娃”班
“把娃娃放在这里,我们完全放心。”这是南充高中嘉陵校区初2022级(3)班家长的心声。走进该班教室,记者顿时眼前一亮:课本、桌椅摆放整齐,甚至教室一角的抹布也叠成了“豆腐块”,如果不仔细看,还以为是走进了部队的营房。
初2022级(3)班学生以体育生、艺术生为主,他们思想活跃,一些学生比较调皮。今年42岁的林勇是一名退役军人,在担任该班班主任后,管理好这些学生,成为了他“做梦都在想的问题”。经过反复思考,他决定引入部队管理制度,对学生们实行军事化管理。
为了抓好教室卫生和学生个人卫生,他不准在教室里摆放垃圾桶,要求学生保持好个人清洁卫生,垃圾统一丢到厕所;引导学生不喝有色饮料,喝牛奶或者是矿泉水;要求学生集合站队,要快、静、齐,坐在教室里,腰要挺直、坐姿要端。
一系列看似“苛刻”的管理制度实施下来,让林勇有了意外的收获。班上学生纪律意识增强、行为习惯变好、学习成绩提升。让他印象最深的是,一名学生才入学时,喜欢吃零食,课桌桌面零食常常堆成了一个“小卖部”。但半年时间不到,这名学生就发生了彻底转变,不再吃零食,桌面整整齐齐,如今已是班上的“清洁标兵”。
成功打造南充高中首个“兵娃娃”班,如今,初2022级(3)班被评为校区“明礼诚信示范班”,学校“流动红旗”常常“停留”在这里。
C为学生“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林勇毕业于辽宁师范大学,然后进入部队。转业后,他发扬在部队养成的不怕吃苦、不怕累的传统,继续学习取得硕士研究生学历,又考入南充高中,成为一名历史课老师。在课堂上,他特别注重思政课教学,为学生“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在上好历史课的同时,他还要给学生讲述部队的优良传统、革命故事、英雄模范故事,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国防教育。
如今,在南充高中校园里,“兵教师”的身影无处不在:在国防主题课堂上,“兵教师”给学生讲述部队故事,在学生心中播撒军人的荣光,还将站军姿、叠“豆腐块”、拉歌等极具部队特色的活动融入课堂;成立“应急救援小分队”,常态化开展训练,一有突发事件,第一时间冲上前;到红军村踏访先烈的足迹,到之江小学讲爱国故事,到光荣院慰问老兵,到社区传播急救安全知识;开展“同心守护童心永驻”防溺水活动,宣传防溺水知识;义务接送学生上学、放学,义务为师生理发……
“年少从戎,投身绿色军营,肆意挥洒青春,勇往直前;退役转业,不改冲锋姿态,接续奋斗。”南充高中相关负责人介绍,如今,学校共有43名转业“兵教师”,分布于学校的教学、纪检监察、保卫、总务、人事、督导、招生、团委等各个岗位,目前已逐步成为各项工作的中坚力量,只要学校和学生有需要,就有他们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