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 南充在线网 蜀ICP备2025128862号-1 川公网安备51130202000529号
扫码看视频
顺庆区共兴镇“蛴蟆节”民俗活动现场。黎涛摄
“大蛴蟆”成巡游活动主角。南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伍罗文博摄
数万市民齐聚共兴参加“蛴蟆节”。黎涛摄
●南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伍罗文博
“十四夜,送蛴蟆,蛴蟆公,蛴蟆婆,把你蛴蟆送下河……”这首刻在许多南充人脑海中的“蛴蟆节”歌谣,每逢正月十四晚就会被再度唱起。2月11日,农历正月十四,“蛴蟆节”民俗活动在顺庆区共兴镇、嘉陵区七宝寺镇以及西充县多扶镇等多地同步举行。当晚,人们手举各式“蛴蟆灯”、唱着传统歌谣,浩浩荡荡向前行进,将“蛴蟆”送下河,以这种特殊的方式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平安健康。
A精彩民俗表演节日氛围浓厚
当天下午1点过,记者早早驱车来到共兴镇,参与一年一度的“蛴蟆节”。尽管距离“蛴蟆节”送灯仪式开始还有几个小时,但路上已是车水马龙,场镇上更是人山人海。
记者看到,场镇上家家户户门前都摆放着“蛴蟆灯”,五彩缤纷、各式各样的“蛴蟆灯”让人眼花缭乱。
“我听朋友说起了关于‘蛴蟆节’里的美好寓意,今天一大早就来感受热闹了。这些‘蛴蟆灯’做得太精美了,我们每人买了一盏。”重庆游客唐诗新告诉记者,除了精致的“文创产品”,白天的民俗活动也让人惊喜不已。
“大家知道‘蛴蟆节’的由来吗?”下午2点,一场以“共迎蛴蟆节·祈福兴万家”为主题的共兴“蛴蟆节”2025年文艺汇演在共兴镇民俗街举行。非遗节目《滚灯》里,两名演员以精湛的表演,将川北灯戏经典剧目《滚灯》完美呈现,也让大家进一步了解了川北灯戏的魅力……精彩节目轮番登场,文艺演出精彩纷呈,掌声迭起,高潮不断。演出形式多样而新颖,内容丰富而精彩,让来到共兴镇的游客直呼“过瘾”。
“今天约有7万人来到这里参加‘蛴蟆节’各项活动。”共兴镇副镇长蒲世斌告诉记者,“蛴蟆节”是共兴重要的民俗活动,接下来,他们准备把“蛴蟆节”作为一个文化旅游项目进一步打造,丰富其文化内涵,延长其活动周期,让更多人了解并爱上共兴“蛴蟆节”。
在嘉陵区七宝寺镇等地,精彩同样不容错过:舞龙舞狮、民间腰鼓等民俗表演精彩纷呈,做“蛴蟆灯”、猜灯谜等互动游戏妙趣横生,川剧变脸、歌舞表演让游客大呼过瘾。
B万人空巷“送蛴蟆”汇聚一条绚丽“火龙”
在“送蛴蟆祈福”活动起点,记者看到了共兴镇此次活动的主灯——两只巨大而色彩绚丽的“大蛴蟆”。
“两只‘蛴蟆’一公一母,这也正好应对了《送蛴蟆》歌词中的寓意。”主灯制作人肖勇告诉记者,两只“大蛴蟆”的制作材料经过了精心挑选,制作工艺更是精巧细致,每一根竹条的弯曲、每一片彩纸的粘贴,都是对传统工艺的传承弘扬以及对幸福生活的期许。
两只“大蛴蟆”后面,一条“青蛇”映入眼帘。它长约12米,全身呈粉蓝色,正吐着长长的舌头,形象生动。
“这是今晚的‘大咖’——生肖蛇。”制作人肖良胜告诉记者,这盏“蛴蟆灯”需要4名成年男子同时用力才能举起来。为了制作这盏灯,他不分昼夜,足足花费了四天时间才得以完成。“去年制作的是‘大金龙’,今年是‘青蛇’,明年我希望能够多加入一些科技元素,制作一匹能够动起来的奔腾骏马。”肖良胜说。
当夕阳的最后一抹余晖悄然隐去,星光与灯光霎时交织成一幅梦幻般的画卷。晚上7点过,数万人陆续在场镇上聚集。人们手持“蛴蟆灯”或红灯笼,自觉地排成长队,如同潮水般从四面八方涌来,汇成了一片光的海洋,“蛴蟆节”也迎来了最热闹的时刻。
“十四夜,送蛴蟆,蛴蟆公,蛴蟆婆,把你蛴蟆送下河……”人群前面有人唱起了这首歌谣,顿时歌声像击鼓传花似的,在队伍中从前到后传唱开来,震天的歌声一阵接着一阵,气势非凡。这时,在主灯的引导下,数万人高举点燃的“蛴蟆灯”,沿着规定线路,浩浩荡荡地向前进发。伴随着歌声,数万支“蛴蟆灯”在乡村夜色中闪烁着、摇曳着。队伍似长长的火龙,锣鼓声、歌声、欢笑声混合在一起,充满了节日的热闹气氛。足足一小时后,送灯队伍抵达目的地,在领队的指挥下,大家依次将手中的“蛴蟆灯”插在水塘边,对着灯光,许下美好的心愿……
“我认为‘蛴蟆节’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福与期望,不单单是为孩子们祈求平安,更多的是把五谷丰登、幸福健康的祝愿藏在了这小小的灯中,让它带着人们的期盼飘向远方。”现场一名游客告诉记者。
花絮
电影短片《灯火》演绎“蛴蟆节”
本报讯(南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伍罗文博)“各就各位,开拍!”2月11日,南充电影工业职业学院电影短片《灯火》摄制组再度走进顺庆区共兴镇,参与“蛴蟆节”相关活动,并完成《灯火》第三阶段拍摄工作。
在当天下午的民俗活动表演现场,《灯火》摄制组成员们记录了热闹非凡的民俗表演,为《灯火》这部短片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底蕴和烟火气息。
“尽管正值寒假,但摄制组工作人员早已在‘蛴蟆节’前夕多次深入共兴镇的民俗街、五洞桥村等地堪景,反复推敲并最终敲定了实际拍摄方案。”南充电影工业职业学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大家亲手制作拍摄道具,并与当地党委、政府及群众进行了深入交流,详细了解活动当天的各项细节。
正是这种严谨的态度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使得摄制组能够精准捕捉每一个精彩瞬间,将“蛴蟆节”的独特魅力与深厚文化底蕴完美呈现于电影镜头里。
该负责人介绍,作为南充电影工业职业学院电影短片“温暖三部曲”中的第二部,《灯火》以南充本地的非遗民俗“蛴蟆节”为题材,第三阶段拍摄的完成标志着该片正式进入后期剪辑阶段。接下来,将投入到紧张而细致的剪辑工作中,精心挑选每一个镜头,细致调试音效与配乐,力求每一帧画面、每一段声音都能精准传达出“蛴蟆节”的独特韵味与文化内涵,为大家呈现一部兼具艺术性和观赏性的电影短片佳作。
“《灯火》不仅是对南充非遗民俗‘蛴蟆节’的一次深情致敬,更是我校电影短片创作能力的一次重要展示。”南充电影工业职业学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短片预计在四月份制作完成,届时,希望《灯火》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情感触动每一位观众的心灵,给大家带来一场视觉与心灵的双重盛宴。
■相关新闻
嘉陵金宝:“蛴蟆节”点亮民俗文化夜空
嘉陵区金宝镇举行“蛴蟆节”民俗活动。
本报讯(南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卜兵文/图)2月11日,嘉陵区金宝镇迎来一年一度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蛴蟆节”。数万名游客与当地群众齐聚,手持自制的“蛴蟆灯”,沿乡间道路蜿蜒行进,以传统民俗仪式,驱除疫病,祈祷新年风调雨顺。现场灯火如星河灿烂,盛况空前。
当天一大早,金宝镇居民们便忙着制作“蛴蟆灯”。选用一年生嫩竹,经劈篾、编织、糊纸等工序,制成象征驱瘟的竹灯。一些家庭还创新制作了巨型“蛴蟆灯”,结合生肖元素,吸引游客驻足拍照。在活动现场,不少游客热情参与了蛴蟆灯手工制作、猜灯谜赢福袋等环节。
金宝镇“蛴蟆节”这一民俗活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群众参与。而在“蛴蟆灯”制作方面,工艺不断创新,样式多样化,显示了民间艺人们的高超手艺。
家住金宝镇川主宫社区的居民任建军当天十分忙碌,他今年制作的“蛴蟆灯”有10个样式,摆满了其店门口,前来购买的游人络绎不绝。他告诉记者,自己制作“蛴蟆灯”已有10多年了,对此有深厚的情结,所以在样式上每年都有创新。品种多了,购买的人也特别多,对自己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我们每年创新灯饰设计,希望年轻人爱上传统,让‘蛴蟆节’永续活力。”
川主宫社区党支部书记张朝碧向记者介绍,他们辖区有800多户人家,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做灯,人手一个,全家人出动加入游行队伍。这场由群众自发组织,政府引导的活动,百姓参与热情非常高,从另一个侧面也见证了人们丰衣足食后,对未来的憧憬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下午3点过,金宝镇川主街人流涌动,主会场“金喜闹元宵、蛴蟆化福桥”文艺演出拉开序幕,10多个精彩的歌舞节目让人充分感受到传统艺术的魅力。
随着夜幕降临,重头戏“送蛴蟆”仪式开始,鼓乐齐鸣、烟花绽放,巨型“蛴蟆灯”与巡游队伍形成千米“灯龙”,场面震撼。
与此同时,上万盏“蛴蟆灯”点亮四野,从该镇茧站开始至终点周梁栋,全长近2公里的巡游队伍,高唱民谣“十四夜,送蛴蟆,蛴蟆公,蛴蟆婆,把你蛴蟆送下河”,将灯插入田间或河中,寓意送走“瘟神”。孩子们也摇动嫩竹唱诵民谣“十四夜,摇嫩竹,嫩竹高,我也高”,祈祷健康成长。初步统计,当晚参加巡游的群众达20000多人。
金宝镇“蛴蟆节”以非遗为魂、民俗为媒,不仅延续了驱疫祈福的古意,更通过文旅融合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灯火璀璨中,传统与现代共鸣,见证了南充传统文化的生生不息。近年来,通过该活动,金宝镇成功吸引10多名乡贤投资近1000万元,助力文化广场、道路桥梁以及养老服务设施等建设,为家乡建设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据该镇党委书记任蓉介绍,“蛴蟆节”起源于明末清初,相传为驱除瘟疫而设。村民依高僧指点,以竹灯送瘟神,逐渐演变为年度祈福盛会。金宝镇近年来通过政府引导与民间组织结合,推动该项活动从乡村祭祀升级为文旅融合的“大节日”,吸引了不少周边市县乃至省外游客前来,“蛴蟆节”已成为南充重要的文旅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