络绎不绝的市民和游客走进南充市博物馆参观。
战国桥形币。
宋灰陶执扇侍俑。
汉红陶舞俑。
汉八雀规矩铜镜。
宋灰陶男牵马俑。
南充市博物馆创意体验社教活动现场。
本组稿件图片均由南充市博物馆提供
●南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柴梓嫣 实习生 周晗驰
近日,南充市博物馆内一外形神似奥特曼的陶俑不仅吸引众多市民和游客,还引来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新华社微信公众号等媒体纷纷报道,让南充市博物馆馆藏文物“火”出了圈。
4月7日,记者获悉,日前,南充市博物馆迎来一波“上新”,桥形币、红陶舞俑、鸡心铜镜等文物等着广大市民和游客打卡。
趣 “上新”文物造型独特奇趣
形如镰刀、酷似古磬的青铜货币你见过吗?在此次南充市博物馆“上新”的文物中,有这样一款桥形币,它是战国时期的一种金属铸币,因形状呈拱桥状,得名桥形币。
据了解,战国时期,青铜冶炼技术取得了很大进步,铸造工艺也日益成熟,这为铸造新的货币提供了技术支持。在南充市博物馆内展出的战国桥形币,便是这一时期技术进步的一个体现。广大市民和游客可通过实地参观,近距离感受这件千年瑰宝的魅力。
近段时间,外形神似奥特曼的汉代陶俑走红网络,在此次“上新”的文物中,馆内又新亮相了一些陶俑。如出自汉代的抚琴俑、舞俑,泥质均为红陶。抚琴俑头部微微上扬,呈盘坐抚琴姿势,自带“傲娇感”。舞俑身子微侧、一手在前“舞动”的姿势,看上去仿佛在说:“您往这边看。”
在该博物馆内的“宋人风采”展出区域,出自宋代的各个陶俑吸引了一大批市民和游客的目光。记者看见,“灰陶执扇侍俑”身着长袍,胸前环抱着形似花朵的扇子,再配上“一脸严肃”的表情,看上去自带“萌感”。“男牵马俑”的泥质也为灰陶,整体造型为一位马夫头戴冠,上身穿圆领窄袖衣,立于马一侧,一手牵马,一手叉腰;一匹马站立,双目凝视远方,背部有鞍饰。一人一马,配合默契,颇有“最佳拍档”风范。
此外,此次“上新”的还有同样出自宋代的灰陶青龙、灰陶朱雀、灰陶羊等文物,因精致的雕刻造型颇受市民和游客喜欢。“这款青龙看起来很可爱。”来自成都的游客顾敏说。
多 古人用过的铜镜款式多样
铜镜是中国古代用于照容梳妆的主要用具,从新石器时代晚期直到清代绵延使用了近4000年。此次南充市博物馆“上新”的文物中,一些宋代铜镜令人眼前一亮。如宋菱形铜镜,整体为青铜材质,镜边呈八瓣菱花形,钮为圆形。其背后纹饰以缠枝花草为主;宋葵形铜镜形态独特,整体呈葵花状,中心有小球形钮装饰,背后也有纹饰加以装饰。
据悉,宋代铜镜的形制以多样化著称,除颇为流行的圆形、方形、葵花形、菱花形外,亚字形镜显著增多,又创新了带柄形、长方形、鸡心形、盾形、钟形、鼎形等。此次还“上新”了一款鸡心铜镜,它的形状类似于鸡的心脏,整体看起来讲求实用,对镜背纹饰没有刻意追求精美。
除此之外,南充市博物馆此次还“上新”了一款汉八雀规矩铜镜。“古代铜镜,镜纽较大,多作半球形,纽座外有方栏,实为古代六博局纹。”南充市博物馆内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规矩镜因其铸造雕镂都非常精细规矩,镜纹有规则的TLV形装饰格式而得名,也被称为TLV镜。
在这类铜镜上,一般都用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图案作装饰,所以称为规矩四神镜。同时,镜缘上也有着复杂的装饰,常见的有锯齿纹、卷云纹或卷草纹等。记者从汉八雀规矩铜镜上看见,该铜镜方纽座、八乳丁,由于方与圆的对比,形成了一个优美的图案结构,看上去精美十足。
“此次我们共上新了20款文物,现有馆藏文物达3400余件(套)。”该工作人员说,南充市博物馆作为我市首个集常年展览、灵活策展、休闲旅游、文化传承、文博研究、学术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历史博物馆,不仅设有“嘉陵长歌”“寻梦三国”“岁时淳风”“峥嵘岁月”“绸都风韵”等展厅,还展出了周虎纹斧形铜钺、南宋镀金花卉纹银盘、宋龙泉窑鬲式炉、东汉鎏金负罐铜鸟等跨越历史长河的艺术瑰宝,欢迎广大市民和游客前来参观游玩。
■相关新闻
南充市图书馆3000余册新书上架
南充新闻网讯(南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杨晓江)4月7日,记者从南充市图书馆获悉,为更好满足读者日益多元化个性化的阅读需求,该馆于近日上架了3000余册新书,能满足不同年龄阶段读者的不同喜好。
7日,记者在市图书馆二楼新书展架处看到,书架上整齐摆放着3000余册新书,部分读者正在展架前选择自己喜欢的书籍。《高效玩转Deepseek》《汴梁异闻录》《许倬云观世变》等新上架的图书,涵盖文学、法律、工业技术、养生等热门领域。如《高效玩转Deepseek》,全书分为“认知篇”“基础篇”“进阶篇”三大部分,不仅详解DeepSeek的核心功能,还有丰富的实践案例和操作指导,助力读者在办公、写作、编程、数据分析等领域实现智能化提升。
一直以来,市图书馆十分注重读者反馈,此次购书也是通过参考每年的借阅数据、读者意见,在保证图书馆馆藏书籍质量的同时,为读者精心选购了大众喜爱的图书。
此外,记者了解到,南充市图书馆还推出了“读者荐购”计划,第一批读者荐购书籍已经上架。在南充市图书馆微信公众号,还开设了“读者荐购”栏目,不定期介绍一些读者推荐的书籍,截至目前,已经推荐了《生而为人》《我的阿勒泰》《刺猬的优雅》等书籍,让广大读者共享阅读之美。
■同步报道
开展创意体验社教活动 博物馆里“好看”又“好玩”
南充新闻网讯(南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柴梓嫣 实习生 周晗驰)“没想到用锡纸也能做出这么好看的手工艺作品……”近日,在南充市博物馆4楼社教室内,一场妙趣横生的“锡纸浮雕”创意体验社教活动火热进行,吸引了数十位青少年热情参加。
锡雕是什么?锡雕也称“锡艺”“锡器”,是一门独特的工艺,有300多年的发展历史。传统锡作以制造日常生活用品为主。锡作工艺自成体系,主要包括熔化、铸片、造型、剪料、刮光、焊接、擦亮、装饰、雕刻等工序和技巧。2008年,锡雕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活动中,老师首先向大家介绍了锡雕的基础技法,随后又鼓励大家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行自由创作。一会工夫,一幅幅融入南充市博物馆特色和文物纹样灵感的作品便诞生了,叫人眼前一亮。
看见自己打造的独一无二的作品,大家脸上露出了笑容,纷纷表示,通过亲身体验制作过程,感受了非遗的独特魅力。
在刚刚过去的清明假期,南充市博物馆开展了别开生面的“制香牌、寄相思”社教课程活动。活动中,老师首先向前来参加活动的市民和游客讲解了香牌的历史故事。随后,又教大家选一味特殊的香料,并刻出精美的图案。很快,一枚又一枚独一无二的香牌便诞生了。
“香牌,作为古代文人雅士所青睐的香品,既蕴含着芳香四溢的香料,又展现出精美的工艺。”看着自己亲手制作而成的香牌,市民王蕴脸上洋溢着笑容。她说,香牌不仅具备驱虫、避秽、提神等实用功效,更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祈愿。参加此次活动,自己也在动手的过程中,深刻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自开馆以来,每逢传统节日,我们都会在馆内开展各式各样的活动,截至目前,已举行了近百场体验活动,受到好评。”南充市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说,今后还将持续开展丰富多彩的创意体验社教活动,吸引更多市民群众走进博物馆,进一步推动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